二号首长

作者:黄晓阳

    曾国藩做人,也一直刻意让自己的人生存在一些缺憾,他不会让自己的人生完美无缺。因为在他眼中,有缺憾的人生才是最完整的。也就是说,他追求的是一个精神上的完美。于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,在物质方面,他放弃了一些东西,就像我们所说的,有“缺”方“全”。

    曾国藩认为,一个人如果顺顺利利,日子过得太舒服,就会在思想上产生麻痹,在往后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,也会产生思维惰性,直接将以前的成功经验拿来生搬硬套,长此以往,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没有丝毫的好处。而且,太过顺利的人往往傲慢偏执,对待自己的下属、同僚都会很不友好,这在曾国藩看来,是绝对不能忍受的。在攻破天京城之后,朝中流言四起,议论纷纷,曾国藩为了消灾避祸,也为了达成自己力挽狂澜、功成身退的人生追求,他劝说弟弟曾国荃弃官回家。

    然而,曾国荃是一百个不愿意,因为曾家已有两兄弟都死在了战场上,他自己也是为了朝廷而出生入死,如今皇帝要干这卸磨杀驴的事,他怎么能服气?曾国藩静下心来安抚了弟弟一番,最终两人交出了实权。虽然没有了权力,但是这样的生活也乐得自在,大家相安无事,也还不错。

    对于曾国藩来说,他就是认准了这样一个道理,凡事不可能尽善尽美,如果一定要让生活沿着自己的方式来演进的话,往往会适得其反。曾家兄弟为朝廷做了很大的贡献,保住了爱新觉罗氏的江山,那么得到丰厚的回报也是理所当然的。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,皇帝保住龙椅,功臣封妻荫子,这才是最圆满的。但是实际上,很少有这样完美的事情。在曾国藩看来,保住了皇帝的江山,然后自己再得到一个看似并不完美的回报才是最好的自保方式。唯有如此,他们才能平平安安地度过余生,而在人格方面,他们一直付出而不求回报。在曾国藩自己看来也是无上光荣的,也只有这样,他才会有名垂青史的为官资本。

    众所周知,曾国藩信奉孔孟哲学,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老庄的“阴阳极变”理论,他知道月满则亏,日中则昃,如果将一件事情发挥到极致,那么这件事本身就会变味。曾家为清朝立下了不世之功,已经到了隐退山林的时候,如果继续下去,就毫无疑问地动摇了至高无上的权威。曾国藩是不愿意从一个功臣变成罪人的,而“进为天子解忧,退为朝廷祛祸”是他终身所要追求的境界。即使这个过程会伤害到自己的利益,让他自身去独饮苦酒,曾国藩也是没有一丝一毫怨言的。

    从一定的角度讲,曾国藩的“忌满”追求的是一种缺憾美,付出与回报没有对等,而这种“不对称美”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他本人的悲剧性。然而这样的人却更能引起百姓的尊重与同情,从而获得一个更高的历史地位。因此,曾国藩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家,不是他真的对物质世界无欲无求,而是他所需要的东西恰恰只存在于精神上。

上一篇:勤恳办事,幽默风趣 下一篇:拙诚示人,消灾避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