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号首长

作者:黄晓阳

    曾国藩是文人出身,除非情况特殊,朝廷是不可能划出军队由他统领的,而太平天国反清浪潮则为曾国藩顺利地招兵买马找到了借口。鉴于清军累战不利,太平军气焰嚣张,清政府决定授权给那些地主阶级,让他们组建军队,平讨叛逆。借着这股东风,曾国藩接到了咸丰皇帝的圣旨——下乡办团练。于是他回到湖南老家,开始着手组建“湘勇”。

    由于是自筹粮饷,湘勇薪俸又远远高于绿营军,所以每个月曾国藩都要为银子发愁。起初办团练,他是依靠当地财团、富户以及自己常年积攒下的一点积蓄来完成的。到了后来,为了增强自身战斗力,湘勇数量越来越大,富商们也渐渐感到吃力了,抱着对这些友人的歉意,曾国藩诚惶诚恐地上书给皇帝,看看能不能从国库支出一部分银子来供养湘勇。执政者对于这个点子很不满意,但是为了稳住自己的江山,远在朝堂之上的国君还是发下了圣旨:地方政府要向协助剿匪的武装团练输饷,具体事宜视情况而定。落实到曾国藩,因他常年在江浙一带活动,那么他的“湘勇”就理应由两江总督主持输饷。

    本来,“为湘勇输饷”是国家政策,但因触动了地方政府利益,很多地方官员就施展权术,能拖就拖,能不给就不给。很多时候,湘勇的军费开支都是曾国藩自己解决的。而必要的时候,就只能利用手中的武力来做文章,曾国藩这样想了,也这样做了。

    1861年,太平军包围了杭州,太守王有龄是文人出身,自知敌不过太平军,连忙就近向手握重兵的曾国藩求援。但王有龄和曾国藩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,他在输饷问题上很不合作,后来他写信给曾国藩请求援助。曾国藩派出的援军援军不慌不忙地在浙赣边界转悠了月余之后,才慢腾腾地开往杭州,等到楚军赶到的时候,杭州城已被太平军攻破。王有龄苦守数十天,弹尽粮绝,绝望之中服毒自尽。

    关于救援杭州一事,明眼人都知道,这是曾国藩从中作梗,虽然造成国家失城陷地,但是通过这次事件,他既打击了异己,又进一步树立了自己的权威。自王有龄事件之后,虽然曾国藩还是一如既往地“温和”、“谦让”,但是所有人对他强硬的手腕都心领神会,于是很少有地方官僚再和曾国藩对着干了。

    说到底,利用自己手中的军队来威吓、打击政敌,迫使对方心甘情愿地拜倒在自己脚下,就是曾国藩“王道”的体现。他利用手中军队的威慑力,为自己树立起了不可侵犯的权威,尽管他从来没有展示过自己的野心,或许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过自己当皇帝的想法,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,湘勇的势力越来越大,李鸿章、胡林翼、彭玉麟等人对曾国藩俯首帖耳,甚至连皇帝都心惊胆战,更不用提那些唯唯诺诺的官僚朝臣了。可以说,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,曾国藩的权势是超过了所有人的。客观来说,曾国藩的湘勇,在事业上主要为他解决了这几个重大问题,从而协助了他的“外推王道”。

    1.强权代表实权。在组建了自己的私人雇佣军之后,曾国藩实际上完成了由文官向“武”统帅过渡的演变。手中有兵,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攻击太平军,甚至可以和绿营军、满八旗进行周旋、讨价、抗衡。可以说,湘勇是曾国藩成功中极为重要的因素,持有军队与否,是引起曾国藩质变的关键。

    2.军队代表主动权。如果没有军队,政敌王有龄是不会也不可能委身向他求援的,救与不救,其实只在曾国藩的一句话。有了军队,曾国藩不光在攻击敌人时不用苦等朝廷分拨,而且在和同僚的暗战中也占据了主动权。在各个方面都占据主动之后,外推王道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
    假如当年曾国藩没有下定决心去组建属于自己的军队,他就不会威服群雄,就不会完成自己“外推王道”的政治目标,那么他的官场也不会那么顺利,他个人就不会取得那么高的历史地位。从一定角度上来说,无论当官还是做人,都是要有自己威严的,善良的人会得到大家的喜爱,那些有权势的善良之人更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服从,从而使自己的最终理想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。可以说,曾国藩达到了这样一个目的,他除了自身的个人修养非常高之外,还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,才最终登堂入室,成为名垂海内的中兴四大名臣之首。

下一篇:凝聚强人,为己所用